攝影文章
       

 

攝影靈感的心理特徵

 

 

翁庭華

台北攝影#568

〈攝影靈感的心理特徵〉                

                               撰文.攝影◎ 翁庭華

 

 

    靈感是一種心理現象,是攝影創作中表現出來的突發性靈動,它經常出現在創作活動前兆、創作進行中及後期製作中。通過表達慾望和心理意念,去追求視覺感受、情感表露、意境提昇,它是藝術創作重要元素。攝影者平時苦心孤詣,百思不得其解,諸如題材尋覓、畫面營造、氛圍掌控、意涵表達等問題,在外界景物誘導下見景生情而豁然感悟激發靈感,猶如汽油遇到火種頓時爆發,創作意念驀然而起,意即靈感。

    古今中外許多藝術家,當遇到靈感無從發揮時,會選擇走出戶外,在熟悉環境中去尋找靈感,或到空曠野外、海邊,通過大自然的陶冶瞬息恍然大悟,嗅出情感與構思而產生靈感。藝術創造的奇想妙思乃憑藉作者靈感的發想,然而,靈感是建立在現實生活中多視角的體驗,和豐富的心靈感應。靈感有時是靠外物激發而忽然出現,有時則在長期思考、或在睡夢中不經意的閃現,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是腦海中儲存的訊息一時無法釋放,而在睡夢中浮現。

    靈感是作者長期生活積累,是勤奮努力的結果,它存在於無休止的社會生活中,能維繫長久的藝術生命。靈感是靠個人的虛幻奇想、心靈感觸,它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只是人們全神貫注於創作中,在不知不覺中從身邊悄悄的來臨,靜靜的離去。儘管靈感難以捉摸,但能從蛛絲馬跡中推尋它的特徵:

    突如其來-靈感的產生是身不由己,並非喚之即來捨之就去,它的到來是神秘而忽然,稍縱即逝。攝影是一門瞬間藝術,它是在剎那間出現,瞬間中拍攝,快速中完成,是從構思、實踐到完成的瞬間性。

    不可捉摸-靈感的來臨有時會打破常態的精心構思,作者根據事前的靈機一動,但待進行創作時,現場呈現的風貌與原先的構思有些落差,產生模糊現象。例如〈阿里山晨景〉,本要拍攝阿里山壯麗日出美景,可是在太陽尚未上昇時,突然發現周邊的山巒在塵霧襯托下,層次分明、階調豐富、色調優美,比日出時更具詩情畫意,這是靈感帶給我們不可捉摸最佳例證。

    生活積累-靈感是攝影者關注身邊、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日積月累的結果,豐厚的生活觀察、深厚的藝術品味、成熟的技藝提煉,是獲得靈感的前提。有了生活歷練,靈感就常依左右,每次靈感的出現很可能會創造優秀作品,就在這個基礎上,會從偶然變必然,讓靈感持續發酵。作品〈時光隧道〉的靈感來自於第一次乘坐文湖線的第一節車廂,當車子經過松山機場站駛往中山國中站半途轉彎處有一段很長的拱形通道,好比科幻電影中的時光隧道,讓人產生一種幻覺,猶如進入另一個世界般,為了增加畫面透視效果,希望在車窗前有個小孩當前景,這個點子,不下數次搭乘文湖線等待機會,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逮到機會。由此可印證靈感的來臨總是眷顧下過工夫的有心人。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即靈感是從功夫出來,是神來之筆。

    各自慣習-靈感具有習慣性,對創作者而言,各有不同的表達習性和創作慣性。有人會在嘈雜的環境中容易出現靈感,有人則喜歡在不受干擾條件下容易培養靈感,更有人必須在夜深人靜時才會養成靈感。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是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習慣很特別,只有在站立時才能更好地培植靈感。作品〈看盡社會冷暖〉取材自捷運忠孝復興站,每天從這裡進出的人潮不計其數,月台上有一面廣告透明片,是一張銳利雙眼臉譜,為了讓目光彷如從相機的觀景窗透視出來的單眼視覺,意即在此看盡社會冷暖,道盡人生苦樂,每次經過這裡能觸動敏感神經,留給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是觸景生情所引發的靈感效應。

    靈感在無意識中閃現時,是在意料之外,來得突然,是心中被激發出來的強烈情感現象,是藝術表現中的本質要素。靈感是可以培養的,平時可靠思考、想像與聯想,養成豐富的思量和心靈激盪,憑冷靜、敏捷、準確地抓住靈感,但有時絞盡腦汁而不得要領,卻在偶然機會中在心頭浮現,需要它時偏不來,不想時又忽然出現。但靈感的突現最忌外力的干擾,本來靈感持續不斷,剎那間天空雷電交加,一下子思緒被打斷,爾後再如何去追思仍接不上來,基於此,最好隨時攜帶紙筆,因靈感的湧現是在不知不覺無法預感,是在一念之間,儘速把當時的情景記錄,才不致錯失良機,是掌握靈感最佳手段。

    靈感是神賜之物,像是天上掉下來的寶物,它的出現是在一轉念間,可遇不可求,往往感受到一股莫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引導思緒方向,讓心目中渴求的創意忽然冒出來。靈感看似天外飛來的寶貝,雖不能隨手拈來,但可以靠努力尋覓,使得不易變為容易,只要勤走、多看、多涉獵就會發掘靈感,利用現實生活中豐富的原素材〝借景傳情〞,定會有感而發。

    由於每個人對景物的感觸程度不盡相同,由此而演變成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見解,這與各自的生活環境、社會背景、工作性質、學識深淺、人生歷練有很大的關係,為了克服這個難題,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一途,別無他法,根據自己的想法把所有的拍攝對象視為與人類一樣皆具生命力,有情感、有思想、有慾望,把自然物當人來描述,或把人當物來描寫,與它們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情感溶入於物,把物的思想反射於我,即物及於我,我及於物的心境。

 
     
   
     

版權宣告 本網站之影像與內文,其著作權皆為台北攝影學會所擁有,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請求內容授權,請與我們聯繫!photo.tpe@msa.hinet.net

台北攝影學會 電話:(02)2542-9968  傳真:(02)2542-9965 陳小姐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