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章
       

 

古照片的研究與數位影像的保存

 

 

吉田 成

台北攝影#563

〈古照片的研究與數位影像的保存〉

                          吉田 成(日本寫真學會 畫像保存研究會委員)

 

 

前言

 

    近來所謂「古照片」被當作是歷史資料及文化財產般的重視。有人說 :運用一張照片呈現,勝過千言萬語的表達,所以透過照片看歷史的話,應該是很好的方式。

    經過一百年的歷史洗禮,古照片呈現出從前的風景、事件、事物和生活上的種種畫面,這些一張一張古照片,向我們敘說許多言詞上無法竭盡表達的真實感,並且這些古照片做為歷史學的種種學術資料時,成為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獻。對於整個歷史來說,照片留給下一代極為重要的資產。

    在日本約有160幾年的攝影歷史,有關日本攝影史的論述書籍,已有許多優秀的研究論文被出版。可是這些研究論文內容,卻不能代表古照片學、照片史料學、照片鑑別學等領域的內容,這是日本至今未被確立的攝影學現狀。

 近年來由於社會需求高漲,古照片作為歷史學等的學術研究上,慢慢的被活用在文獻研究。同時,最近活用數位技術,建構基本數位影像資料庫。運用這些數位資源,進行研究機關和研究人員們的資訊交流與頻繁的在網路公開使用。像這樣的現狀,更需要確定一般古照片的調查模式與研究方法,並且須確定網路呈現的方式來公開呈現。這次研討會內容,主要從探討古照片的調查研究與數位影像保存的立場,以現有的環境考慮古照片的調查模式與數位影像運用方法,做不同的分析與討論。

 

1. 攝影的由來

 

    引進攝影術到日本國內,以現在地方上最確定的見解是1848(嘉永)年,透過長崎經商的上野俊之丞常足(1790-1851)的關係進入到日本。攝影術引進初期,以銀板照片的研究,作為學習西洋新知識—荷蘭學的入門及各類科學研究為主的目的,當時是幕府時代各機關進行的研究,以薩摩藩指導的銀板照片研究為主。日本的銀板照片時代之後是濕板攝影術(濕板法, wet collodion process)(註1),到濕板攝影術被引進為止,約有10年短暫銀板照片的歷史紀錄,這10年短暫的時間,應該說是日本各地試作銀板照片的時代。

    以日本人拍攝日本人運用銀板照片的方式,最代表的是薩摩藩的市來四郎、宇宿彥右衛門等人拍攝肖像照片「島津齊彬像」是唯一被發現的銀板肖像照片。這張照片在1999年,以唯一僅有的肖像銀板照片被初次列入國家重要的指定文化財(註2),同時日本人拍攝到的銀板照片中,也有發現是日本風景的銀板照片。

    透過這樣的說明,實際上日本照片發展的開始是從濕板攝影術。日本引進濕板攝影術是從安政年間,從長崎、橫濱、函館這三個開港地,也是幕府末期西歐新文化引進的開口港。濕板攝影術被導入的初期,是以愛好荷蘭學的各藩荷蘭學者們成為主要的研究者,進行相關濕板攝影數的研究。不過,不久過後一般社會大眾也學會拍攝照片時,便出現以職業為主的攝影工作者。

    一般認為攝影術引進到這三個開口港,主要是因為在長崎的濕板照片傳授技術上,因1867(安政4)年,透過波片(註3),來日本時被引進的技術。之後在長崎的松本良順、前田玄造、上野彥馬、古川俊平等人,都受到波片的指導下,作為舍密學(化學)的一項課程,開始進行攝影術的研究(註4)。

    同時長崎以外,橫濱的下岡蓮拐杖是透過美國職業攝影師烏溪(註5)的教導,函館的木津幸吉是透過俄羅斯領事 構斯利契(Iosof Antonovichi Goskevich, 1814~1875)的指導下,接受了濕板攝影術的學習。透過這些傳承,從濕板照片時代到乾板照片時代,這些技術延續到明治時代的中期。

    第一次照片作為職業上的運用,是在1862(文久2)年,橫濱的下岡蓮拐杖(1823~1914年)與同年齡在長崎的上野彥馬(1838~1904年)開業後,被認定是首先開啟的開業先例。但是透過近幾年的研究,鵜飼玉石(1807~1887)186(文久元)年在江戶開業的事實,成為最初開業的有力見解。總之,「東方有下岡蓮拐杖,西方有上野彥馬。」的說法,敘述了當時這兩位攝影師的地位。當時這兩位攝影師也同時培養了許多的門生,透過這樣的環境,在幕府時代的末期與明治時代,對職業攝影師來說,帶來很大的影響。

    其他1864(文久4.元治元)年在函館開業的木津幸吉、1866(慶應2)年在京都堀與兵衛的開業等,全國大規模誕生了攝影師。同時,不可忘記在這個時期,也有從國外來的外國攝影師,特別是貝特菲利斯(Felix Beato, 1825~1906左右)的存在。

 貝特 菲利斯1863(文久3)年的春天左右來到日本,以作為「irasutoreitiddo·倫敦.新聞」雜誌的特派員與畫家兼通訊員的魏克元(Charls Wirgman,1832~1891年)一起,在橫濱的外國人居留地藝術家工作室開業,將拍攝的日本各地事件、風景、風俗攝影等的照片,做成相簿後出售。

 

2. 古照片的調查研究—方法與課題

 

 透過這次的學術發表,針對古照片的調查研究,敘述相關的課題內容。

 

   (1)透過被攝物來分類與整理

    一般在進行古照片的調查時,首先必須根據被拍攝物來分類與整理。以市面上常常看到被出版的攝影集來說,幾乎都是以人物、風景、生活、風俗、事件、戰爭、建築物等來分類與整理。像這樣的分類與整理,在查閱照片之前,當作是判斷被拍攝物方便的分析方法。可是藉由透過建構龐大的數位影像資料庫,同時運用網路的方式來公開呈現時,並不能像一般翻書的方式來分類與整理。一般認為透過翻書的方式,一頁一頁翻書找尋資料的方法,是比較自然的方式,像這樣的方法是沒有問題的。

 可是如果針對資料庫公開作為目的時,對龐大古照片資料庫,透過非特定多數的人來網路觀看時,使用者以怎樣的目的?要如何搜尋資料?等的問題是很難區別的問題。像這樣的問題,跨多種不同介面的搜尋模式時,即使是不同的分類,也可以方便搜尋到想要搜尋的內容。

 

   (2)署名、註記與附加資料等

    在進行照片的調查與研究時,為原創作品找尋照片內是否有署名,為重要的內容之一。但也有許多人將署名簽寫在作品外框上的情形。照片上是否有署名,是證明是否為此攝影家拍攝的重要方式。可是例如:符波勞武強(Eliphalet Brown,Jr. 1816-1886)的銀板照片,是在銀板照片表面上使用尖頭的工具,以削除銀板表面,進行署名的簽署。透過是否有署名,可以證明是否為原創照片的條件之一。

    在古照片中像名片大小的照片,當時會在襯紙背面印刷,留下攝影師的名字、工作室的名稱、地址、拍攝日期等的內容。透過這些訊息,可以特定攝影年月日、特定攝影者和被拍攝者的對象等做有用的分類。

    同時除了將這些資料印刷在襯紙背面外,還有不少是透過攝影者和第三者的手寫註記與附加資料的方式,追加標記在古照片中。像這樣的手寫註記,也成為對古照片的調查與研究上有用的重要訊息。

 在這裡需強調依點,如果手寫的註記與附加資料是之後透過其他第三者寫入的註記時,須確認是否有將錯誤的訊息被撰寫在內。

 

   (3)保存狀態(保存外盒、相簿、襯紙的有無等)

 透過是否有保存外盒、相簿和襯紙等照片的保存條件下,經由某種程度的分析後,即可被推定古照片製作時的年代和地域等之訊息分析。因此如果對銀板照片和其他古典技法的古照片調查研究時,透過觀察保存盒與分析古照片的狀態後,可以得知是否為原創作品。所以透過這樣觀察保存的狀態,也可以分析驗證  相關內容的正確性。

    相對的如果證明是原創作品的保存盒時,透過拆解盒子的過程中,也可以分析原創作品的保存狀況,如果曾經被沒有經驗的人,進行清潔保存的動作時,在拆解盒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曾經被拆解過後不良殘留痕跡的現象。

 在古照片上根據使用的相簿和襯紙的不同,也可以分析照片在何地被製作和推定粗略的年代,同時也可以在相簿和襯紙上,撰寫標示照片的標題和拍攝的地點等必要的資料。

 

   (4)辨識古照片沖洗技法

 一般認為在辨識照片的沖洗方式上,需要特別學習照片沖洗的專業知識,才能識別照片的技法。攝影術被發表至今,有許許多多的照片沖洗技術被發明與公開。透過分析各式各樣照片的沖洗技術,對調查研究古照片上,經由這些技法的確認後,即可識別相關訊息當時的狀況與背景。同時透過這些分析,某種程度也可縮小分析攝影時期的訊息。運用這樣特別的分析方法,根據古照片技法的不同來保存和區別使用古照片的條件。

 

   (5)照片的保存狀態

    古照片的收集、保存與使用時,必須調查確認保存的狀態。如果是顯著的劣化時,必須限定使用。必要時,還需要採取保護措施等的流程。

 同時透過調查照片的保存狀態,除了主要目的是保存照片外,還有其他重要的意義。例如:經由觀察照片的退化程度和狀態後,從中可以分析退化的演進方式,而得知在怎麼樣的環境下,怎麼樣的放置地點等相關經歷的訊息。像這樣經歷的資料,可以當作照片的史料來運用。而且古照片在調查與研究分析時,可以讓研究者觀察分析透過不同的沖洗技法帶來不同的退化狀態與了解是否為自然退化的現象等。

 

   (6)確認修復的有無

 確認過去是否有修復的痕跡,對調查與研究古照片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內容。如果確認過去有修復的痕跡時,修復的內容與修復的技術水準等的調查研究也是了解古照片史料的重要項目之一。

  •  照片1:銀板照相法
  •  照片2:各種各樣的古典印相技術古照片的研究與數位影像的保存

 

   (7)尺寸

 製作古照片的分析資料時,不可欠缺的內容是照片的尺寸。除了因銀板照片的屬性不同,是不需要以一張一張的方式來丈量尺寸外,對其他古典印相技法來說,一比一印相的方式是相當多的製作方法,所以對丈量照片的尺寸與原來底片的尺寸,同時了解使用相機大小、相框大小等等調查尺寸的資料時,可以得知相關的訊息。

 

   (8)歷史考證

    像其他文化資產的調查與鑑定一樣,古照片在做調查與研究時,也必須透過文字史料等歷史考證的方式來證明古照片的歷史背景。譬如,歷史上的人物,也有不少是留下自己的日記等文字史料。

 照片與繪畫和文學是有不同,透過記憶和想像是不能拍攝照片。因此為了拍攝照片,如果不在拍攝現場,是不能被拍攝下來的。所以會在照片的背面上,記載攝影者、拍攝地點、攝影年月日等透過與日記和其他文字史料的對照後,可以有用的分析被拍攝者的訊息。也可以透過分析古照片中的風景與建築物及配合古地圖與古圖面等的對照使用。

 

   (9)照片的技術水準

 透過攝影技術、沖洗技術與著色技術等的技法,分析沖洗照片使用的方式,這是為了對調查與研究古照片上,判斷沖洗照片使用的技法,同時分析攝影者在古照片的歷史地位與價值,必須很慎重的分析這些內容。

 

   (10)現場調查

 在野外被拍攝到的人物照片和風景照片等的被攝物和攝影地點、攝影時期及時間,需在當地進行現場調查,必須很慎重的分析這些內容。

 

   (11)與相關其他照片相互做比較

 攝影者與被攝物、攝影地點等透過已經被特定的其他照片做相互對照比較,可以方便分析調查照片的相關史料,從中確認攝影者和被攝物、攝影定點等的史料確認。

 

   (12)照片的出處

    古照片與其他文獻史料等都有相同的狀況,出處都有可能是從後代子孫家中尋找到的相關古照片資料內容。而這些資料,常常是經由傳承和相關聯的史料中,得知被攝物和攝影者等的特定及有用的訊息。

    以上內容是針對研究照片技術史的立場,調查研究古照片的要點概述。同時針對研究被拍攝物的不同,也有增加不同的調查內容。例如人物照片上,除了以上的調查內容外,也會針對拍攝的姿勢、攝影棚的背景、小道具、模特兒身上的服裝和髮型等也列入調查的內容。

 透過這些調查的項目,可以分析拍攝人物時,通常會使用到的攝影棚背景與小道具等,通常都是攝影者以特定的方式來使用。還有人物照片內姿勢的動作、類似的構圖等,可以看出當時的流行與樣式。但是如果沒有太大的特徵時,將無法特定攝影者的立場與想法。另外以模特兒的立場被拍攝時,他的服裝與髮型等透過這些資訊,可以得知當時拍攝的時期、模特兒的身分、年齡、生活方式等都是很重要的訊息。

 

3. 照片的保存與數位技術

 

    到這裡為止討論了相關古照片調查研究的方法和問題點。接下來以使用數位影像技術,保存古照片的影像做說明。

    古照片的保護現狀主要是以照片的保存為基本的作法,以「化學性的修復」不如以「物理性方式來保存」是現在日本國內保護古照片的方法。例如:如果是獨創性高的古照片,因為過度的惡化後,為了持續保護古照片作品,以不使用化學方式來修復,而是以物理的保存方法來減緩更嚴重的惡化情形,對古照片來說是最重要的作法。主要的理由是技術上原創性的古照片進行修復過程時,是有很多被限制的修復方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掃描底片、照片或複製品製作的方式,可以減緩原創照片的傷害,同時對原創照片和照片資料的保存上是更為重要的作法。透過掃描底片、照片或複製品製作的方式,更可以降低頻繁使用原創作品的效果。

    複製的方法可能只有一個方式,也就是透過原創的底片或正片,進行數位化掃描後得到數位影像。透過這數位影像,經由影像軟體的製作,可以進行數位影像的修復與復原原創作品的處理(不是針對原創作品的修復與復原)。經由這樣的製作方法,幾乎不需要觸碰原創作品,也可以進行劣化照片的修復與復原。

 但是在這裡需要強調一點,透過數位化的影像修復與還原下,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因修改原創作品後,會影響到原創作品的竄改問題,因此在製作前必須謹慎的思考後再執行。這個意思是數位化的修復與復原製作時,必須在製作過後明確的標識為修復或復原的說明。同時在執行後,為了減少招來不必要的混亂,必須在修復與復原的過程紀錄中,留下相關的資料,減少問題的發生。

 

4. 銀鹽照片與數位影像

 

    因數位科技的進步,近年來照片製作的方法也提升許多。這些都是透過各種影像記錄媒體與數位相機等普及化的結果。透過這些革新,增加了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教育機關及其他研究機關的使用,持續擴大大量的社會財產影像資源,同時也慢慢取代從前銀鹽照片的需求。

 有關各種有效的紀錄方式與保存上的問題點,大家都有許多各式各樣的意見,同時也有很多機關雖然對數位影像技術有迷惑,但還是無可奈何的重複試做各種方式的運用。接下來針對數位化後的長處與優點及問題點、疑問點等做舉例說明。

 

   (1)數位技術的長處與優點

    1.數位檔案的加工與製作

    透過使用電腦的影像軟體,方便進行影像的加工與製作。

    2.不會有劣化的複製

    數位影像的電子信號是0與1的信號組合,即使複製原創影像檔時,影像是不會有劣化的問題,可以複製與原創影像相同的品質。(註6)

    3.快速資料的檢索

    經由使用電腦,快速的進行資料檢索。

    4.資訊的共有與快速的傳輸

 透過運用網路的環境,讓資訊共有化,透過全球傳輸的規模,快速傳達訊息。

 

   (2)數位技術的問題點與疑問點

    1.保存技術經驗的短少

    透過數位影像的紀錄媒體,在歷史上是非常淺薄的經歷,還沒有長年保存的數據資料,在安心感與信賴感上是較稀少的。

    2.需透過機器讀取的方式

 數位影像檔案如果有不正常的情形發生時,有可能無法讀取到數位影像訊息。如果是銀鹽照片時,即使有劣化的情況時,也可以看到影像。

    3.硬體、軟體的變化性高

    數位技術的快速進步,如果電腦系統短期間被更換時,保存的檔案也必須跟著更換的必要,大量檔案頻繁的被更換時,會造成許許多多的負擔與不便。

    4.檔案的竄改與被盜取的危險性

    數位檔案是為了可以容易加工與編輯,但如果使用方法不正確時,接連會造成史料竄改的問題。同時因為容易複製,也會增加造成檔案被盜拷的危險。

    透過以上數位技術的長處、優點及問題點、疑問點的分析後,其目的是為了解這些內容的用意是在今後有關影像保存上,是否該以銀鹽照片為中心呢?還是以數位影像為中心呢?我想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

 之前因為數位影像畫質的不良,但最近數位技術開發的進步,影像再現性等都與銀鹽照片非常接近,甚至有超越銀鹽照片的感覺。有關銀鹽照片的特徵是不需要在這邊再特別做說明,但銀鹽照片的沖洗技術與數位影像的製作技術各有各的長處與短處,使用者必須十分了解這些特點;另外銀鹽照片的沖洗耗材,最近市面上也慢慢的減少中,必須考慮今後影像如何去保存,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結論

 

    在新聞媒體中,常常很頻繁的被使用有關IT或數位的文字語言,今後數位技術將更普遍的被使用是必然的。但站在文化資產保存的觀點上,大家都無法否定數位技術是使用在硬體與軟體等存在不安全的環境下。

 這個意思是古照片有老舊、劣化、破損等的問題時,須對古照片做適當的保存措施。在透過進行這些保存措施時,可以得到各種不同攝影歷史的研究價值,因此即使透過數位影像技術進行複製古照片的製作,與原創古照片比較過後還是無法得到的這些攝影歷史的研究價值。所以如果是站在文化資產的立場,積極的使用新技術的同時,也必須退後一步思考分析這些問題,冷靜判斷後再進行必要的作法。

 

(本文轉載自:中華攝影教育學會「2010兩岸+1攝影學術研討會 數位時代形式 

  與內涵的關聯再探」論文集)

 

註釋:

1. 根據被1851年英國人弗雷德里克·史考特·阿切爾(Frederick Scott Archer, 1813-

   1857)發表了的方法。以濕潤狀態使用碘化銀曝光層的古典照片法。因為比

   銀板照片法廉價與高感度,因此乾板被全世界廣泛的被使用。

2.  2000年度,「舊江戶城影集」(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2001年度 該玻璃

   濕板負片(江戶東京博物館收藏),被各國指定列入重要珍貴的文化遺產。

3. 荷蘭醫生波片(Pompe van Meeedervoort,1829~1908),28歲的時候,作為長

   崎海軍傳授所第二次派遣隊的一員,以軍醫二等軍官來日本,在長崎以醫學、

   各種科學教育、養生所的建設等貢獻許多外,也是攝影技術的指導者。

4. 波片沒有充分的經驗在相關的攝影術上,他是以攝影研究指導者的立場,與

   傳習生們協同研究者的立場。

5. 多年被稱為烏溪的這個人物,是對齊藤 多喜夫(橫濱開講資料館)的調查時,

   被確認是文久年間在橫濱居住,以船長身分的攝影師,紐約出生的約翰·威爾

   遜(Johon Wilson)。

6. 沒有劣化的複製製作是指可以與原創照片完全相同品質的複製製作。一般不

   能說多媒體是不會有劣化的說法。

 

引用·參考文獻:

Rosenblum, Naomi〝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Abbevill Press,1984,ナオミ・ローゼンブラム著『写真の歴史』大日方欣一・森山朋絵他訳・飯沢耕太郎監修,美術出版社,1998。

小沢健志著《幕末・明治の写真》ちくま学術文庫,筑摩書房,1997。

小沢健志編《幕末-写真の時代-》ちくま学術文庫,筑摩書房,1996。

東京都写真美術館・北海道立函館美術館展覧会図録《寫眞渡来の頃》1997。

東京都写真美術館展覧会図録《幕末・明治の東京-横山松三郎を中心に-》1991。

荒井宏子・河野純一・高橋則英・吉田成(共著)《写真資料の保存》日本図書館協会,2003。

吉田成(論文)〈古写真の調査・鑑定に関する一考察-人物写真を中心に-〉東京大学史料編纂所研究紀要, 第9号, p.21~42,1999。

日本写真学会写真用語委員会編《写真用語辞典》写真工業出版社。

吉田成,川瀬敏雄(解説・共同)《史料写真と文化財-ガラス乾板写真の保存と復元-》(特集《写真と文化財》)日本写真学会誌65巻2号, p.98~104,2002。

Reilly, James M〝Care and Identification of 19th-Century Photographic Prints〞, Eastman Kodak Company,1986。

小沢健志監修《写真で見る幕末・明治》世界文化社,1990。

 
     
   
     

版權宣告 本網站之影像與內文,其著作權皆為台北攝影學會所擁有,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請求內容授權,請與我們聯繫!photo.tpe@msa.hinet.net

台北攝影學會 電話:(02)2542-9968  傳真:(02)2542-9965 陳小姐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