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章
       

 

測光與曝光之「道」

 

 

范兆雄

台北攝影#561

測光與曝光之「道」〉

撰文◎范兆雄

 

 

測光與曝光

    老子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吾人攝影,欲含「厚德」,自需比於赤子,不執於「知覺」,始終於「感覺」,見素抱樸,測光之道,精和之至。

 老子又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曝光源於測光之道,「物形勢成」。曝光者,德畜而已。吾人當尊崇測光之道,珍貴曝光之德。

 

測光篇

 判斷何處是中灰度,就是測光本質。

 光綫透過眼睛水晶體(Lens)到網膜成像;同理,光綫透過鏡頭到軟片或CCD成像是一樣的道理。因此可以說網膜即軟片、網膜即CCD。是以網膜成像等於軟片成像,止於「感覺」作用。感覺是受納器官對物理、化學能的刺激所作的反應。簡言之,網膜成像性質和軟片(或CCD)是一樣的。所以,攝影測光,止於感覺,止於網膜成像,即使知覺尚未發逹的嬰兒,已經可以「完成」了。感覺經過選擇的歷程,作了心理的解釋,就是知覺。感覺以生理為基礎,無生理病變的個體,感覺都差不多,測光基礎,人人具備,知覺則人人可能互異。而判斷中灰的能力是測光條件,基本上,「判斷」已是高度知覺產物,因此,最簡單的網膜成像即測光本質,不需知覺介入的感覺,本可獨當一面的真實,被知覺蒙蔽,甚至被污染。──知覺是網膜感覺後,視神經傳導到大腦的心理歷程,是「軟片」感覺不到的,知覺歷程無權介入軟片的感光,如同視知覺無法改變網膜既有的成像是一樣的。

 個體是靠感覺接受到刺激,但決定其行為反應與否者,則是知覺因素。嘗試刪去知覺,留住感覺,測光之道,見素抱樸。

 花香是感覺,玫瑰花的香則是知覺;走馬看花,連感覺都說不上;視而不見,是「看到」,沒「看見」;聽而不聞,只有感覺,沒有知覺;電視螢幕的歌手唱歌,幾人知覺聲音來自於螢幕邊的喇叭?閃光和雷聲是「知道」同時發生,而知覺雷聲永遠在閃光之後。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繩,是說把草繩的感覺,當蛇去知覺,反應以知覺當起點,在攝影上可解釋為對蛇拍攝,卻照出草繩,這是因為看照片時,沒有知覺蛇的條件。草繩當蛇反應是知覺歪曲。感覺上的「白」(反射率90%)和知覺上的「白」(認為是白),是一樣的,才能判斷測光的基本因素。亮處灰卡和暗處白紙,孰較明亮?此分辨能力,是測光的基本教練。測光體反應與心理(感覺與知覺)測光反應合而為一,測光技術才算完備。──對測光言,確實的看到(感覺),比看見(知覺)更重要百倍。再說回來,感覺乃測光之本,而判斷中灰需用知覺,故測光之事變得複雜且難。

 感覺之物有許多,和攝影有關的是明暗和色彩的區辨。測光和明暗感覺的相關性最高。類似可變光圈的瞳孔,等於測值基本高低,是不會影響整體明暗比的。網膜成像的明暗比,只用感覺不用知覺的話,本質上,比值和測光的比值是極其相近的,可視為同值,如此,整體曝光不管多或少,其相對比值也和照片成像互應。

 任何物體,反射率是一定的,對中灰物體(反射率18%)作TTL 測光,最簡單不過了,然而,照片反應不是特定反射率的物體明度,而是照度乘上反射率的亮度,故

    照度×反射率=亮度

    例:   100 × 40%

        =  50 × 80% =同一亮度

 

 亮度是測光反應的屬性,曝光值必因亮度強弱而改變,知覺有明度恒覺作用,常忽視光照度的強弱,而將一致的反射率物體當作是一致的亮度。也就是說,不論光照強弱,明度高的物體,永遠是亮的感覺,不因光照弱而知覺它的明亮度低。同一明度之物,在不同照度下,照片必有明暗之別。這可以說知覺恒覺下的同一明度在照片上可能是不同明度顯示的,因此,測光時,以哪個亮度的同一明度之物測光呢?視知覺難以洞察之,唯獨視感覺獨當一面,立判亮度強弱,以確測光基準。知覺的明暗與明暗的知覺得與感覺統整為一體的。此外,若在不同色光光源下,不同色相的同一明度之物,必定無以復加的干擾視知覺,故只有能力刪除「知覺」者,方可「判斷」測光。再則,若逢明度、照度不同,而得同明亮度、不同色相之物,某方面言,測光或可稱為「瞎貓碰到死老鼠」,最恰當不過了,然而,這是沒有立體感的照片。總之,測光對象該選何物為基準,左右為難。另外,攝影必需使用特定光圈(各物均有一定光圈值上差異),有別於肉眼瞳孔的不定光圈(瞳孔大小和注意特定對象,影響明暗感覺),而更難判定中灰物的亮度是何值。而且,光源、肉眼和感光體的紅、綠、藍三原色的曲綫圖不可能一致,造成次級性干擾測光的正確。

 幾乎所有物體都在其特定明度(反射率)上附著色彩,色彩影響測光不大,找尋等同於中灰物體進行測光的明亮值,得經過長年學習的。拍攝只有高、低明度的主體,更需間接推理判斷中灰度。

 具備對中灰度的「感覺認定」是不可或缺的技能。可透過深藍色玻璃看景物,僅剩明亮度,不見色彩,中灰立見,即可成為「決定曝光」的參考。柯達灰卡,除潛在不可抗拒的因素以外,應是最佳測光參考架構。

 測光時視覺見物不是物,狹義上,是指區別景物各部位明亮度高低的感覺即可,物為何名,不須掛齒。明度的知覺恒覺必然充分干擾感覺分辨,各物之測光比值自可作感覺明辨的証物。畫面呈現的各層次明度,在知覺實景時,簡直無法體會,會說「為什麼明暗差距這麼大呢?」所以,測光是給感覺作用的,不想也不能讓知覺介入一二。

 要相信測光錶,不要相信眼睛。若對拍攝的畫面的所有物體作一點一滴的測光,即構成完整的明度階畫面的視覺判斷。

 任何相機,其多種測光方式,都可當作自動測光──測準和測不準。吾人攝影,要確定測光的事實判斷,不可隨相機起舞。任何測光方式對畫面測光範圍上有比重大小之分,測光範圍的大小比重是視覺判斷難以對應取得認知的,唯有將畫面框框全部鎖住特定而一致的明亮度物體上進行測光,方可接近有意義的測光行為表現。

 影響測光誤差的因素不下三十種,暫且不論。拿起相機,對物體作隨機測光,左右上下移動之際,測光指數一定起伏變動,當設定測光的基準範圍作曝光時,該對象在照片上即呈中灰,放大些許E.V.,該物向淺灰趨近,反之,則向深灰移動。基於此,尋找特定的「畫面中灰處」(每幅畫面的黑與白的幾何中項位置,也是照片反射率18%的地方,這地方不一定是景物的18%反射率的地方。)是不可或缺的技巧,藉此,可以正確推出所有畫面上的明度層次與景物層次的一定關係,曝光行為自然而然了。

 

曝光篇

 決定何處是中灰度,就是曝光的本質。

 測光是數值而已,和ISO呼應後,測光值便可作軟片或CCD的感應上的參考,也就是說,曝光目在於有效控制軟片或CCD的感光量。

 景物各個部位的測值,都是曝光基準點的參考,景物各座標位置測得愈多,測得愈正確,對曝光愈有參考價值。既知:畫面是由黑到白的層次所構成,測光錶的設計是以18%反射率為準,T.T.L.測光位置不論何處作曝光基準時,自當以中灰層次看待,相對其他位置,測值高,亮些,測值低,暗些。這是說,對中灰物測或對深灰、淺灰物測,並以測值曝光,則該物不論明亮度為何,照片均呈一致性中灰度。所以,曝光依據的取捨大而廣,但必需以知覺和美感為依歸。認定畫面中灰位置是藝能造詣。老子曰:「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白若辱」,某一角度,不是說明曝光的深邃、內歛、沖虛和含藏的價值觀嗎?曝光之於測光,可依測值,也可不依測值曝光。

  •  在主體最重要部位,其明暗層次呈現最豐富的狀態。
  •  軟片的中灰度部位,恰是實景同部位的中灰度。
  •  光影的明暗程度及氣氛,為作者主觀上的慾求狀態。

 以上三點都是正確曝光,卻都不一定是依循測值指數而來,但一定是對測值有效推理而得之。這難道不是「無為」和「無不為」之理!道一也。

 測光測得理所當然,曝光要曝得理直氣壯。測光體材與測光範圍間,有認知(感光體和拍攝者的認知)難以協調之時,也是測光體對所感測之物須作「權衡」處理之時,可能因為測光錶設計測光形式的「平均」觀念和拍攝者認知上的「平均」觀念(註一)不一致,而錯估應決定的曝光值。此外,過去所有正確的曝光經驗,也要有下次可能錯誤的準備。所以,選擇和判斷測光對象在測光上的屬性,及測光體和拍攝者「觀念」取得一致後,進而曝光,則能近乎完美矣!

 寬容度內的曝光失準(一般言在半格光圈內)情有可原,若馬虎看待曝光,用後製作彌補,勢必在畫面上得不到完整而細膩的層次感。忽略「寫真」,則難登堂入室。因此,不是計較一格、兩格的光圈問題,而是失去忠於完美曝光的經驗。

 

結論

 放棄測光時受知覺影響的唯一方法是「學習感覺」,抽離「所以然」和「所當然」再合一。測光時,所有「我認為」「我以為」的因素抛入腦後,純然承接「感覺」即可。簡言之,若能對拍攝對象各別有測光意義的部位,分別作有效T.T.L.測光,則測值上的差異就是「感覺」的差異,就是照片上反差的區辨。此時,知覺的「我認為」會說:「怎麼是這樣呢?」完全對應在照片上的,正是「正確感覺」內容的寫照。理解感覺就能曝光正確。至於照片訴諸讀者的知覺和美感,是另一問題,在此不論。

 測光曝光源於“一”,道生一。一以貫之。一如赤子,「感覺」已可明測光之道。成人為求方便生活,充分使用「知覺」。在知覺裏看測光,表面上,有如百花齊放,百鳥爭鳴,事實是令測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後,仍無法用「知覺」解決測光疑惑,進入曝光階段,則恰如莊子所言:「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也是韓愈所言:「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君子務本」,務測光之本,本立則曝光之道生也。「本」為何物?唯「感覺」貫之而已矣!

 測光是拍攝者配合測光體的「感覺」方便,去判斷何處是中灰度;曝光是拍攝者期待照片上的中灰位置的設定和安排,而對應決定何處是中灰度。若說測光、曝光有座標的話,任何一個座標點,都可以成為推理判斷後的照片明暗比例的位置分配,二者因果之基,在於「感覺」而已。感覺正確,測光就恰當,曝光便順利。

 

 

(註一)

不論點測光、中央重點式、全面式等等測光方式,觀景窗內均有特定範疇的測光比重的

分配,只要有不同明度景物存在於此範疇內,測光體便試著在測光範圍及影響測光的範

圍內作「平均」的運算,取其平均值顯示。故機身測光模式與拍照者測光時的認知不一

致時,測光信度、曝光效度因此降低而難以自知。當「不一致」發生的經驗告知,屬於

特定方向偏差(如大、小光圈的誤差具同一方向的一致性)則每次拍攝時,調整「定偏」

尺度即可。

 
     
   
     

版權宣告 本網站之影像與內文,其著作權皆為台北攝影學會所擁有,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請求內容授權,請與我們聯繫!photo.tpe@msa.hinet.net

台北攝影學會 電話:(02)2542-9968  傳真:(02)2542-9965 陳小姐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