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章
       

 

速寫攝影中的人文精神

 

 

徐德萍

台北攝影#546

〈速寫攝影中的人文精神〉

撰文◎徐德萍

 

 14、15世紀文藝復興時代以降,寫實主義的追求,成為「繪畫」的重要課題,繪畫無不求真、求似。19世紀後葉文學以及繪畫世界的「寫實」成為主流。

  1839年達蓋爾發明攝影術以來,攝影術一直以模仿繪畫表現為標竿,那時候的「攝影者」患了一種通病叫「自卑」。

 在20世紀3、40年代的,中國的集錦山水不正是反映當代的時尚與風格,模仿畫意成為寄情養性之道,不過、郎大師並非執著於畫意,寫實的風格作品仍然十分讚賞。或許因為處在非政治民主的氛圍下,人們變成不想思考、不想碰觸現實政治上的忌諱,拍攝花卉、人像攝影成為當時正道。

 在19世紀末畫意派攝影全盛時期,攝影家以模仿繪畫為榮的年代,美國名攝影家阿弗列特、史泰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開創了速寫攝影的先河,1893年2月以不算輕巧的4乘5手持相機從事街頭攝影,在紐約冬季風雪交加滿地泥濘的街道上,拍攝馬車行進艱困的畫面,成了他的經典作品「第五街的冬天」。在當時畫意攝影全盛年代,速寫攝影表現所帶來的革新意涵,亦促使後來大光圈鏡頭,以至於萊卡A型,1932年更具威力D型135相機的開發與上市。

 因此可以理解,小型輕量靈活,可以交換鏡頭,快速捲片及快門復原等特性成為速寫攝影相機的必備條件,也是利器。

 19世紀初葉的美國移民潮、1909年路易斯‧海因(Lewis wickes Hine)紀錄了愛麗斯島移民營「難民」生活以及北卡州棉紡廠的非法「童工」實錄。

  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農業局(FSA小組)在普查經濟蕭條、農業歉收的各類情形,派遣攝影師們運用相機報導農民、佃農困境現況的歷史紀錄,都顯示攝影在當時的寫實功能,讓政府得以採取各項救濟措施。

 1972年尤金‧史密斯(W.Eugens Smith)報導日本熊本縣(Minamata)水銀中毒案的環境保護系列報導,在在表現攝影的人文面。

 地球人類自古以來似乎無法避免,吵架甚至戰爭,因為文明並沒有讓人類更內省、更祥和。戰爭攝影在很早以前已然存在,能夠首在攝影史上定位的大概是二次大戰時期的相關戰爭攝影,這個代表人物即是羅伯特、卡巴(Robert Capa)在當時西班牙的內戰現場,何時會有一顆不長眼睛的砲彈或子彈飛來的狀況下,速寫「士兵中彈剎那」被視為不可能的「手法」,但卡巴做到了、得力於萊卡的小型135相機。而卡巴的許多攝影作品中,仍然存在著手震脫焦的照片,有人視為激烈戰況的寫實,是必然的,包括有名的諾曼地登陸登陸戰中拍得的照片,最近似乎有人討論或質疑卡巴照片的真偽。大衛‧西摩(David Simon)也是戰爭攝影的先驅,不幸、卡巴在1954年越戰中誤觸地雷,西摩1956年中東戰爭中遇難。

 由於使用了類似萊卡的小型相機,而確立速寫攝影手法的佼佼者,是亨利‧卡提爾‧布列松(Henry Cartier Bresson)(1908~2004)他在1952年發表了一本「決定性瞬間」的攝影集,而被全世界週知「速寫」這個名詞。而前述三人卡巴‧西摩‧布列松正是馬格南(Magnum)攝影通訊社的創辦人。

 因為速寫是超乎預料的有趣,是在所發生的事件中,算計出必然的可遇事情,也即是在「必然中見到了偶然」。這個「決定性瞬間」影響世界至鉅緣由,但卻被誤解為事件中的高潮、頂端(Climax),在5、60年代的攝影家們視為理所當然。

 但是對「決定性瞬間」質疑的反對派代表是羅伯特‧法蘭克。

 他說:如果有事件中的瞬間高潮,這個瞬間應該是高潮前後的時點。他的論點是說,每段連續性重疊的瞬間展現時,就如同我們常見存在的現實世界一般平凡。也因此,法蘭克1959年發表的作品「美國人」著實影響了後來的攝影家。與法蘭克同時進行現代速寫的攝影家是威廉‧克來恩(William Klein)其代表作「紐約」即打破了過去的定律。

 1980年代日本曾為當代的自由攝影家與戰場記者辦了一場「越南戰場攝影作品巡迴展」並發行影集,12位展出的作者中有4位殉職沙場、1位失蹤。這次影展被喻為「塵封的底片」。在這場60年代的看不到勝負的越戰中,許許多多年輕豪氣的攝影家投入而不幸殉職,令世人痛失英才,令人想及櫻花與武士的絢爛短暫,例如日本的峰 弘道(在1968搭戰車觸雷)、澤田 教一(在1970高棉二號公路中彈)、嶋元 啟三郎(在1971寮國戰爭中,直昇機遭擊落)、一之瀨 泰造(1973高棉失蹤)等等、他們正值青壯也都曾獲得普立茲或報導攝影之類大獎。因此在烽火連天煙硝四散的戰場中拍得的照片,是以速寫手法成就的紀實攝影。

 而今中東戰火未歇,數位攝影當道的今天,去年某通訊社登載一則黎巴嫩受到砲擊的新聞照片,攝影師因為後製修改了煙硝效果,讓他丟了工作,為什麼?因為它失去了攝影精神中的真,疏忽「寫真」的真正精髓。其實最近見到的國內外攝影比賽簡章中數位作品,並不禁止「後製」過程,如果是一定範圍內的修飾,是值得探討付諸章程來規範的,好像前陣子97年嘉義煙火秀的攝影比賽,也讓人在網路上議論紛紛得獎作品頗有爭議,到底是熟是熟非?

 談到攝影的手法林林總總,它可能屬技術性層面的,諸如:多重曝光,過曝、增感、中途曝光、高低溫顯影等等手法,另一種應歸類為方法手段的,比如:演出手法、同步追拍、逆光剪影、報導攝影、心象風景等等不一而足,其實就一個攝影者而言,速寫手法(Snap shot)即是其中運用最多最廣的一項,對於一個攝影者言,有心習得將是攝影人生受用不盡的技法,有人稱之街拍。

 當帶著您的武器﹝心愛相機﹞在街頭巷尾、鄉間小徑尋求獵物,攫取令人動容的影像,亦為未來留存當下的寶貴影像記錄,而且是現實、紀實、寫實影像記錄,您可能正是用相機寫歷史的攝影者。

 Snap這字的原意是指出其不意咬住、盯住「對象」,好像生存在叢林中覓食的動物伺機捕捉獵物般,如迅雷不及掩耳一撲而上,以此形容攝影的一種手法。也成就了1930年代以還,目不暇給的經典作品呈現在世人眼前,

 其後1950年代韓戰爆發,時任生活雜誌記者的三木 淳的推薦促成了Nikon相機一夕成名,例如尼康F型相機在50年代的韓戰中被記者們稱讚,堅固耐操表現不俗。

 回到寫實主義攝影(Realism)它所強調的是:不需要搬弄拍照與沖洗的技巧,在客觀基礎上,由情緒、理智孕育出來的影像。日本的「寫實主義攝影」運動,起源於1950年代,由土門 拳(Domomken)所提出。強調:

    絕對的寫實。

    絕對非演出。

    攝影題材與相機直接契合。

 在當時桑原 甲子雄擔任總編的一本名為Camera的雜誌上、土門 拳與木村 伊兵衛同時擔任評審,引導了眾多攝影者,走向寫實主義領域,成為寫實開拓者。

 被喻為「攝影鬼」的土門拳對「速寫攝影」的看法是這樣的:

    即便只剩一枚底片,只有一個機會,至死不悔的攝影法。

    是業餘攝影者永遠的信條。

    相機與題材的直接契合。

    受到題材的呼喚、去操作機器。

    絕對的非演出、絕對的寫實。

    攝影哲學只有寫實,是鐵的證言。

    Snap是用腳去拍出來的。

 紀實攝影(Documentary)是指一種「文件、証件、記錄」有結構的敘述性跟故事性。形態~多張、連續性。與速寫同質、關係密切:

    1. 信奉寫實主義。

    2. 展現事務真實面。

    3. 捕捉善變瞬間。

    4. 觀察入微的慧眼。

 新聞攝影(Photojournalism)表面上是「見證、良心、報知 」的時效性,實際上「新聞圖片」與 「文字」曾是強權獨裁國家為揭露、打擊、煽動反判者的一種工具。

 近年來不論平面或電子媒體的開放,它所呈現的畫面相當寫實,媒體的多元也讓人們視野更為寬廣內容更為驚悚,是也印證所謂「目擊者」的角色,亦讓人們簡直無法迴避。當然、這是民主社會自由開放的表徵,代表一種由傳統桎梏中解禁的飛翔,好似沒有界限。綜上所述的每一項實例何者與人文無關?。

 再談何謂文化?百科全書裏的解釋是指個人在社會中所習得的《固有》生活習慣或能力總稱;德國人稱文化指教養。

 拙見以為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累積,包含傳統的固有與現代生成。現代交通與資訊的日益頻繁與交流,使異文化入侵如潮水襲來,這或許顯示某種文化的優勢讓人趨之若鶩。

 19世紀德國人李特爾創造(Human geography)一詞,所謂人文地理。

 攝影者運用複製工具創作出作品,那個作品生命力係指「內容」,惟有主題內容才是作品的靈魂。當然每個攝影者都應該嘗試不同的攝影系譜、手法,例如人像、花卉、昆蟲生態、懷古、鄉土以及風景攝影等等,再從中取其所好擇一鑽研,因為攝影易學難精,不可自滿。藝術生命是永恆的,請以專業的素養,業餘的心境,如果夠喜歡,攝影藝術是一條可以「執著與堅持」的路,令您在那路上留下雪泥鴻爪。

 

 

參考資料:

1.「攝影的哲學思考」~李文吉譯、(郭力祈序文)~遠流出版

2.「土門 拳的格鬥」~岡井耀毅~成甲書房出版

3.「土門 拳攝影法」~(攝影鬼寫真術)玄光社1937

4.「成為速寫高手」~飯澤耕太郎~Asahi雜誌專欄2006.6

5.「眼明手快的速寫攝影」~徐德萍譯台北攝影月刊1981.7連載

 
     
   
     

版權宣告 本網站之影像與內文,其著作權皆為台北攝影學會所擁有,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請求內容授權,請與我們聯繫!photo.tpe@msa.hinet.net

台北攝影學會 電話:(02)2542-9968  傳真:(02)2542-9965 陳小姐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