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章
       

 

從1860-2006聚焦府城·台南市攝影發展史及史料看地方攝影團體(下)

 

 

周 文

台北攝影#545

〈從《1860-2006聚焦府城·台南市攝影發展史及史料》

  看地方攝影團體(下)〉  

 

                      撰文◎周  文(國立台灣美術館 研究組 副研究員)

 

 

參、台灣地方攝影團體的問題所在

       

    地方性攝影團體,依前所說可能會有幾點困難之處,無論人員、經費或場地等都是值得我們討論研究的問題,於此先將問題簡述如下:

一、攝影技術人員並不欠缺,但攝影理論研究則較少。因此學理研究方面,會受到質疑,應有的肯定趨向忽視情形。

二、攝影活動經費不會很充裕,長期性計畫不易有共識,因此短期活動受到會員歡迎和喜愛。

三、攝影協會活動場所常是寄人籬下,居無定所遊走四方,沒有固定會所。縱然有會所設置,也只是較小的工作室性質。

四、普遍缺乏攝影作品展覽及蒐藏場所,及較少和公立美術館或社教單位合作辦理攝影相關活動。

    從前面所提四問題,首先我們考慮其困難之一,在於對於攝影理論研究的缺乏,致使攝影技術無論如何高超,好像總是缺少某方面的充實肯定,此於地方性攝影團體具有隱藏式危機感。就以1973年2月,台南市攝影學會召開榮銜授與審議委員會籌備會議討論草案時,許淵富老師表示意見,「本會若要設立「榮銜授與」制度,審委本身至少應先擁有中國會或台灣省會其中一項「博學」榮銜或日本攝影年度賽的「年度賞」等獎銜始能服人;雖然委員中多為〝沙〞場健將,在國內外攝影比賽獲有多次大獎,攝影學術經歷豐富,但仍嫌審銜資格薄弱。……以參加國內外攝影比賽獲獎之獎狀等換算積分,根據榮銜授與審議委員設定授與與積分標準頒銜方式,亦有商榷餘地。因國內外比賽給獎等位互異,作品取捨水準不一。」 我們從這些意見,可能推論出其背後的原因。在於地方攝影團體行政運作上,組織制度並不完全。雖然己意識到這方面的欠缺,但因重視攝影技巧的發展,理論研究相對的比較不健全,影響整體行政制度進行,致使全體會員的攝影能力之肯定,或多或少受到一些質疑,此不是攝影技術單方面的問題,而是地方攝影發展常會出現的現象。雖然地方團體的攝影家,攝影技術及所得獎項,並不輸給全國性質的攝影團體成員,但行政或理論研究資源,就可能較無法比他們經驗豐富,因為地方攝影團體,此方面的經驗累積和傳承比較不充足。

 其次,有關攝影活動經費不會很充裕,長期性計畫不易有共識,因此短期活動受到會員歡迎和喜愛的問題。我們從1969年台南攝影協會重組後,所舉辦的攝影活動,「秋裝園遊人像攝影賽」、「名媛人像」、「交通安全攝影賽」、「鹽田風光」。1970年攝影活動,「善化牛墟」、「四重溪、貓鼻頭、鵝鑾鼻、墾丁公園」。1971年攝影活動,「農村風光」、「春節景象」、「全國大專學生攝影賽」、「櫻花公主攝影賽」、「夜景」、「鄉下風光」、「三角藺草採收風光」、「芭蕾舞」、「雙十國慶攝影賽」。這些攝影活動都是短期的活動性質,並沒有長期的計畫,可能是經費及人力分配不充足,長期攝影活動或研究比較受不到應有的關注,對於地區性攝影發展,是有些限制的影響。此問題的解決方式,就是增加經費和組織的調整,另需和公家單位合作,加強研究部門的功能,除了編輯專刊之外,會員的攝影研究,也是使地方攝影團體提高功能性的捷徑。

 再次,地方攝影團體活動的場所問題,不是場所太小,或是寄人籬下,沒有固定會所。這現象我們從此是來看,就可產生一的困難印象。1999年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推動閒治空間的再利用政策,台南市攝影學會獲得管理運用舊市議會建築物,並規劃為「台南市攝影文化會館」,計畫設有委員會辦公室、攝影藝廊、攝影教室、攝影棚、黑白暗房實習教室、圖書室等等空間。2006年台南市議會大會決議收回舊議會大樓,經主席裁示,市政府再6個月內爲攝影文化會館尋找適當場地遷移,在之前仍保持於現址營運。此事情的發展,可見地方攝影團體在場地問題所面對的限制。有時須受到外在因素的壓力,而改變經營模式。就如台中攝影學會的會址也變動,令人有因人設事、設地的困擾形象。此也是許多地方性攝影團體共有的困難所在。

 最後,普遍缺乏攝影作品展覽及蒐藏場所,及較少和公立美術館或社教單位合作辦理攝影相關活動。這問題可能是地方性的攝影團體,所面對的大問題,因為許多攝影團體,並沒有自己的展覽場地,大部分以借展方式,向公家機關或私人企業單位租借,有時因場地借展人太多,就須長時間的等待,不但曠日費時也非常欠缺理想場地。我們以台南點點攝影俱樂部「點點影展」及「南北點點聯展」的紀錄為例12,從1972年3月辦理〝第1屆台南點點影展〞,至2007年7月辦理〝2007南北點點攝影聯展〞,35年時間的展覽場地,以藝廊、禮堂、藝術中心為主,可見很欠缺理想展覽場地。另即是蒐藏的問題,好像地方攝影團體,對於作品的蒐藏並沒有一定的做法和方式,很少有購買典藏作品的計畫。除了,上面幾個問題之外,地方性攝影團體,在人事方面也有許多需考慮的層面,主要是人員的流動非常快速和頻繁,其業務項目可能都是義務性質,或只有少許的報酬,除了對攝影有很大的興趣,是留不住所需的人才。

 

肆、如何解決地方攝影團體的問題

 地方攝影團體的問題分開來說,可從人事、預算、場地三方面切割的說明,而總結其原因,或者是缺乏專業影像博物館的成立,台灣雖然有許多博物館的成立,也有很多專業博物館,例如陶藝博物館、手工藝博物館、宗教博物館,就是沒有影像館的設立。這個問題已受到一些攝影家的注意,日前好像有一建構影像館的理想活動。我們所說地方攝影團體,總結的問題就在於專業攝影館的設立,其意義在於希望地方攝影團體,都能有自己的專業攝影館,如果這構想有實際的困難,退而求其次,共同創建專業影像館。地方團體能有一聚集之處,靠大家的智慧,一起解決目前的問題。

    如何成立專業影像館?或許我們以日本「東京都寫真美術館」為例,1986年11月日本東京政府單位發表“第二次東京都長期計畫「寫真文化施設的設置」”,這條文的公布,表示日本政府注意到攝影藝術的重要性,及日本攝影團體、攝影家的努力結果。反觀我們的攝影團體或攝影家又有怎樣的努力?不能單靠政府機構的回應,攝影群體的表現也是重要的環節。1987年9月設立東京都映像文化施設設置委員會,此是相當有遠見的做法,如果沒委員會的成立,這計畫很有可能胎死腹中。以我們當年文建會主導「百年台灣攝影史料整理工作小組」,整理台灣攝影史相關工作,最後只是一些幻燈片、影像、文獻的整理,相當可惜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影響。如果當年此向整理工作能成立委員會,繼續督促工作的進行,說不定在台灣已有專業攝影館的設立。

    1988年成立東京都映像文化施設作品資料取集、評價委員會(類似籌備及典藏委員會)。日本對於文化的建設,有其規劃依序漸進的方式,每一年都有新的進度,讓籌畫工作不予間斷或受到忽視,這也是我們需要學習之處。1990年6月東京都寫真美術館條例施行,此表示寫真美術館已進行到運作階段,同時,寫真美術館第一階段開館。1994年8月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建築體完成,1995年1月21日正式開館運作。從1986年的計畫,到1995年開館,歷經9年時間,才完成寫真館的設置。於此,我們是否反省一下自己的努力已經充足了嗎?專業攝影館好像離我們非常遙遠。

    日本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典藏的基本方針,攝影作品方面:具有國際性視野、藝術性及文化性攝影作品;現代重要攝影家的作品;受到高評價的歷史作品;表現東京特色作品及日本代表攝影家,另就是攝影器材種類、攝影文獻的蒐藏。從這裡可知,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對於日本攝影發展的重要地位,無論在蒐藏、展示、保存、調查、研究和教育推廣等工作,都包含在美術館業務範圍。台灣如有此專業美術館,對攝影領域的研究蒐藏,一定會有另外面相的展現。

 除成立專業影像館外,另即是結合公家單位、學院教育、攝影學會、攝影家、社會人士和企業的資源,我們知道攝影藝術的推動,不能只靠某位單獨人士,或單獨企業,必須靠所有的資源作為發展後盾。如只是寄望某企業或某單位的支援,我們將會看到零零散散的攝影活動,此對於全體攝影發展幫助不大,甚至會產生負作用的情形,攝影被利用為宣傳的工具,無法真實紮根,漂浮的攝影終究沒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只能學習歐美、日本,欠缺自己的攝影,難怪有人說:「台灣攝影像是股票市場的散戶」。大家各忙各的,有的忙著自創品牌、有的忙著自創學說、有的忙著自創門派、有的忙著自創技巧,見不到凝聚的呼喚,整合是一種夢想。或許就如天女散花,各取所需,一遍花花綠綠也是另外形式的景觀。

 

伍、結語

 

    當《台灣百年攝影-1997〜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在1998年6月出版,讓我們覺得台灣攝影界,仍有一群願意付出的攝影工作者,這本年鑑對我們來說是“空前”的創作,但經過11年的時間,還未見接續的年鑑再版,“絕後”的字詞清楚顯現在我們眼前。台灣攝影界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但總是欠缺一些向心力,攝影蓬勃發展的背後,依然存在著相當值得省思的憂慮。

    蔡文祥〈台灣攝影的焦慮症〉提到:「…攝影環境上一直是報導攝影、沙龍攝影、婚紗攝影為大宗。有別於動態傳媒影像的量販炒作,平面攝影界為維持傳統攝影的美學及尊嚴,某種程度上似乎排斥攝影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甚至刻意迴避劃清界線」13。這個問題目前在台灣攝影的發展,有著很明顯尖銳的衝擊,雖已經平緩許多,但還是一須注意的問題。筆者接觸的攝影家,對此問題有著自己的看法,接受動態媒體為攝影的人並不很多,大部分是有所區別,〝刻意迴避劃清界線〞仍然見於攝影群體。如果深思此問題,動態和靜態的表現形式,是否決定攝影藝術的不同?應該是見仁見智的差異。可是問題的背景,是我們必須面對,無論贊同或拒絕,都要有一定的堅持,藝術的發展途徑,須有包容和創新的勇氣,任意迴避是無法解決問題,只是複雜化成為不必要的爭論。

 台灣攝影領域存在許多可討論的〝題庫〞,使得很多從事攝影者希望規避這些討論。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何嘗不是創新的歷程,有其自己獨特的見解,不會受制於創作機械的侷限,共同追求攝影新的可能性,也可看出攝影突破的迫切性。藝術的發展,在新觀念或新技法出現時,會有許多爭議,那些創新者勇於邁前一步,這種精神即是藝術傳承的核心,沒有創新會造成藝術本身的僵化。攝影也是如此,沒有攝影家的精神,就如照相館的大頭照,機械式的影像,欠缺藝術生命就不是攝影,或許可從此角度看攝影,才能消除一些對於攝影的質疑。台灣地方攝影的特色,在於其地方性和組織制度的運作,如能結合各地區的攝影團體相互交流配合活動,不但是台灣攝影的發展基礎,很有可能又創造出新的攝影層面,呈現新面貌的台灣攝影。                                                  

 (全文完)

 

 

注釋:

1. 許淵富(2001)《許淵富-影像追尋(七十回顧攝影作品集)》,9,許淵富出版。

2. 參閱徐東濱編輯(1978)《攝影的技術》,10,紐約時代公司出版。

3. 參閱何祝良主編(1990)《台灣全紀錄15000BC〜1989AD》,98,錦繡出版社有限公

  司。

4. 參閱何祝良主編(1990)《台灣全紀錄15000BC〜1989AD》,111(打狗港二張相          

   片),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5. 松本曉美、謝森展(1990)《台灣懷舊(1895-1945)》出版序,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

6. 松本曉美、謝森展(1990)《台灣懷舊(1895-1945)》松本曉美序文,創意力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

7. 蔡文祥(2006)〈從影像閱讀時代看攝影文化的轉向〉,19,台北攝影507期。

8. 許淵富(2001)《許淵富-影像追尋(七十回顧攝影作品集)》,17,許淵富出版。

9. 參閱黃建亮(2007)〈台灣第一家攝影藝廊-「美而廉藝廊」攝影家風華再現〉。

10. 林壽鎰(1996)《林壽鎰攝影回顧展1929-1995》,4-5,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11. 「南美展」由台南美術研究會(簡稱〝南美會〞設立之展覽。1952年5月由郭柏川、呂

   振益、沈哲哉、張炳堂、張常華、曾添福、黃永安、趙雅祐、謝國鏞人發起創會,6月

   14日在台南民生路醫師公會禮堂成立「台南美術研究會」)。

12. 許淵富先生提供〈台南點點攝影俱樂部沿革〉。

13. 中華攝影文化協進會(2000)《第三屆2000台北國際攝影節專輯》,87,中華攝影文

   化協進會出版。

 

 

參考書籍:

  1. 許淵富編著(2008)《1860-2006聚焦府城〜台南市攝影發展史及史料》,台南市政

   府、台南扶輪社印製。

  1. 台灣攝影年鑑編輯委員會編著(1998)《台灣百年攝影-1997〜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原

   亦藝術空間有限公司。

3. 許淵富(2001)《許淵富-影像追尋(七十回顧攝影作品集)》,許淵富出版。

4. 徐東濱編輯(1978)《攝影的技術》,紐約時代公司出版。

5. 何祝良主編(1990)《台灣全紀錄15000BC〜1989AD》,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6. 松本曉美、謝森展(1990)《台灣懷舊(1895-1945)》松本曉美序文,創意力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

7. 簡榮泰編輯(2006)《台北攝影507》,台北攝影學會出版。

8. 林壽鎰(1996)《林壽鎰攝影回顧展1929-1995》,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9. 東京都寫真美術館(1997)《東京都寫真美術館概要》。

10. 中華攝影文化協進會(2000)《第三屆2000台北國際攝影節專輯》,中華攝影文化協

    進會出版。

 

參考資料:

1. 吳嘉寶(1994)〈視丘攝影文選十之九:台灣攝影簡史〉。

2. 黃建亮(2007)〈台灣第一家攝影藝廊-「美而廉藝廊」攝影家風華再現〉。

3. HETERO(2007)網路張貼〈台灣攝影史隨想(一):殖民時期原住民影像〉。

 

                                                             

 
     
   
     

版權宣告 本網站之影像與內文,其著作權皆為台北攝影學會所擁有,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請求內容授權,請與我們聯繫!photo.tpe@msa.hinet.net

台北攝影學會 電話:(02)2542-9968  傳真:(02)2542-9965 陳小姐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