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章
       

 

從1860-2006聚焦府城·台南市攝影發展史及史料看地方攝影團體(上)

 

 

周 文

台北攝影#544

從《18602006聚焦府城·台南市攝影發展史及史料》

  看地方攝影團體(上)〉  

 

                      撰文◎周  文(國立台灣美術館 研究組 副研究員)

 

 

 

一、前言

       

    近年出現的台灣攝影發展研究,無論攝影家或攝影事件的紀錄,大部分都以大型攝影學會為主,欠缺對地方攝影的發展敘述。因此,造成許多人認為攝影的發展,只是限定在大型攝影學會錯誤的觀念。為使台灣地方攝影發展能受到應有的重視,已有很多地方攝影家或攝影學會投入相當的心力和財力,雖不一定會有所相等的回饋,但他們執意當作的精神,已使台灣攝影較缺乏的部分,漸漸能呈現出來,讓我們可認識到新的台灣攝影面貌。

    《1860-2006聚焦府城·台南市攝影發展史及史料》稿本,是由台南攝影家許淵富老師提供給筆者,因沒有經費出版,又不忍心將此珍貴資料埋沒於文書庫房中,希望有一天筆者能使用這份資料,對台灣攝影能有所釐清和說明(許淵富老師97年12月26日來電表示攝影專輯已由台南市政府、台南扶輪社印製)。本文從台南市看地方的攝影,乃是依藉台南市本身是台灣文化古都,無論人文和歷史皆有一定的涵義,而且攝影在台南也有相當長久的發展事實,所以嘗試藉由台南的攝影看地方攝影的歷程,是有其文化的內涵意義。另筆者所知,有文籍紀錄出版的攝影團體很多,但以攝影史形式的論說並不多見。例如台北攝影學會、台中攝影學會都有定期出版的刊物,雖內容都以報導會員攝影作品為主,但攝影研究文章的豐富和深度,是有不同的表現。

    我們知道台灣攝影種類非常繁雜,簡單可分為專業(職業、非職業)和非專業(業餘愛好者)的區分方式,所以希望對台灣攝影史有所說明釐清,是很困難的工作,而且會受到相當程度的質疑。例如提到某位攝影家,就有可能發生不同意見的指正,因為攝影家的定位或貢獻,常是見仁見智的看法,雖然沒有對錯的爭論,可是會有意見相異的情形出現,最後的結果不是自持立場,即是在異中求同,妥協了事。當然,可以有不同意見,但整合的工作卻很重要。此就需作者本身的涵養是否足夠?認識是否確實?作為整理和釐清的背後依據。因此這裡的進展理路將是從台南攝影發展開始敘述,再由其面對的困難做說明,希望我們能夠對地方性攝影團體的困難所在,做一簡單解析。這是非常繁重的工作,應該不是筆者所能承擔的範圍,但為能使台灣攝影完整的呈現,讓我們有機會閱讀到攝影前輩辛勤整理的資料,這些困難雖存在,但已是微不足道的煩腦事實。

 對台灣攝影發展的說明,以筆者本身的學識和素養,一定是不足夠的,但這篇研究如果能引發討論或指導,那就心滿意足了。最可怕的是,對台灣攝影沒有研究和認識的人士,用情緒的語言反應他的感想,一律否定及封殺別人的思考模式,筆者對此很不認同,也覺得不可思議,為何必須如此,才可顯示自己的學高才高?台灣攝影的發展,應該是多方面融入,多角度討論才有可能得出真實影像。

 2001年許淵富老師出版《許淵富-影像追尋(七十回顧攝影作品集)》在〈回顧隨筆〉有一段話說:「⋯⋯我自認身為攝影愛好者,其攝影領域不應僅侷限於某一個範疇,不亂耍技巧,不趕流行風尚;應多方鑽研,研究其精髓,融會貫通其奧秘;從客觀的紀錄寫實出發,再發展至主觀意識的心象寫實,如此,始能領悟研究攝影的真正意義與樂趣」1。這段平實的話語,告訴我們攝影要多方向鑽研不以技巧的花樣動作取勝,一步接一步踏實的努力,才可見到攝影真正的意義和樂趣。依此段文字而言,台灣攝影家他們對攝影的熱誠,並不輸給任何地區的攝影家,只是他們欠缺對於自己應有的紀錄定位,如何能夠建構台灣攝影史?每一位攝影家都是重要的環節,而建構的工作就如許老師所說不亂耍技巧,不趕流行風尚,步步踏實按部就班,也許有人會認為過於保守或速度太緩慢,但是攝影史不是很容易建構出來,其中以紀錄工作來說,有誰願意做這種苦差事,吃力不討好,因為一定會遇上許多問題,就以攝影家人選為例,選擇誰都需做很多相當的考證和說明,可是仍然不能凝聚所有的共識,有其獨特的困難和爭論所在。而且事件的選擇,也是需嚴謹的考量。雖然現在有許多攝影紀事已經整理出來,台灣攝影的發展,仍然有很多不充足的部分,就需大家努力將不足之處整理補足,並做新的詮釋,讓我們對台灣攝影有一完全的認知和檢驗。

 

貳、《聚焦府城》的攝影群集-攝影在台南的開展

 

 《1860-2006聚焦府城_台南市攝影發展史及史料》這本專輯〈史料一:六十三年來台南市攝影記事(1860-2006)〉及〈史料二:台南市攝影團體成立年代史料〉,對於地方攝影的動向都有一定的導引說明。史料一從1860年記載「英、美、法等國駐台海關人員或洋商業攝影家來台南拍安平、滬尾等地台灣開埠後紀念照」(引用王雅倫著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而《台灣百年攝影_1997-台灣攝影年鑑綜覽》的〈台灣攝影記事〉記載則由1871年「英國攝影家湯姆生(John Thonson)4月抵達台灣,當時的南臺灣一帶山水、河流的風景及民間作息……有計畫的保留下來」。此兩則記事相差約11年的時間,但都是一百年前發生在台灣的攝影事實。我們如果將此事實認定是台灣攝影的發展淵源,那就有些濫用歷史事實的誇張。嚴格來說,是需有台灣攝影家投入攝影發展階段,才能稱是台灣攝影史事。但是以另外角度來看,攝影發生在此地區的事實,何嘗不是歷史事件,只是在認定時,如何採納此發生事實?使用這說法,台南市的攝影事蹟,可以追溯至1860年的記載,大家應可以接受的史事。我們知道1826年攝影第一張照片出現2,攝影發明後34年,台南即受到攝影的洗禮。

 如果以平常的眼光來看這些歷史事實,很多人不會有深切的體悟。1826年攝影發明的同時,中國是於清朝道光6年,台灣地區則發生彰化閩、粵籍居民械鬥、彰化曾維楨進士及第3。1860年(清咸豐十一年)台灣北部械鬥再起、淡水大地震、開放淡水及安平港為商口岸4,這些事件都是和攝影進入台灣同時發生。我們從這些事件可感應當時發生的情形,體驗實際歷程,攝影為生活真實的映像。

 1874年-1875年,沈葆禎請法國人拍攝安平古堡和台南地區相片。1895年日本開始統治台灣,_瞭解新殖民地,攝影這新科技被大量用在台灣地區。尤其對於原住民的研究,很可突顯攝影紀錄的功能。松本曉美、謝森展編著《台灣懷舊(1895-1945)》,這本書紀錄日本殖民時期,有關台灣人民的食衣住行方面,及風景名勝、山川河流等相片,可說很完整的蒐集工作。謝森展於出版序文說:「這些照片資料記載了日據時期(1895-1945年),台灣在強大的殖民主義統治下,漸入現代化的路程。各種建設、街道景觀及舊有習俗等的變化情形,似如連續鏡頭般凸顯出來」5。而松本曉美在其序文說:「⋯⋯經過整理分類後才發現,有關高山同胞的部分竟占了絕大多數,依次為街道風景、建築等。原來發行美術明信片的目的,往往帶有傳遞消息(新聞)的構想在內⋯⋯關於原住民(高山族)方面,因當時的日本人毫無認識,乃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不過多數人都抱有種族歧視……」6。由此可見,當年的攝影報導,主要是紀錄的工作,如說其藝術性質,不如強調它們的紀錄功能。實際生活的紀錄,就如新聞報導所使用的寫實相片。我們不能稱這些紀錄相片,即是台灣攝影藝術,換句話說,只是一在台灣發生的攝影事實。因為這些紀錄相片,要求真實和紀錄,並沒注入攝影家的藝術生命,或許拍攝當時,會要對象擺出某姿態、某動作,取景角度的需求,也是以真實為考慮因素。雖具有攝影基本功能,但是沒有將攝影藝術化,因此此期攝影事實是可以被切割,只是一段紀錄事實的攝影事件。論述台灣攝影的發展,可以說明有這段史實,但不需將此歸納為台灣攝影藝術的源起,以增加所謂歷史時程。

    這裡出現一問題,有人會問那何時是台灣攝影的開始?嚴格的說,應該是台灣攝影藝術何時形成,這問題見仁見智,並不會有標準答案。依筆者的意見,台灣攝影藝術的形成,應是台灣攝影家出現後,對於自己的作品已有相當認識,能做反省的思考,用作品表達自己對於〝美〞的看法,以台灣攝影藝術化程度,作為判準度量,可能比較能夠說明這困擾的問題。「由於照片直觀特性使得攝影真實無誤地紀錄時代的面貌、社會的變遷和情感,為人類留下值得記憶的過往,一張照片或影像力量不僅包含豐富的社會信息,從時代用語、思想、價值、社會氛圍中了解時代演變的軌跡⋯⋯」7。1914年〈民國3年、日本大正3年〉小谷文一、黑田菊之助等人在台南市戊1479番地成立台灣寫真會,另在台北、高雄成立分會。同年11月發行《台灣寫真帖第一集》8。由這史實可知,日本人很早就在台灣成立寫真會,攝影隨這日本人大量的進入台灣,雖然早期的攝影資源都為日人所掌握,但漸漸的流露在台灣各地,讓台灣人有機會接觸和認識攝影藝術。吳嘉寶的〈台灣攝影簡史〉將此時期分為「紀錄期1895年-1920年」因應日人所需要,拍攝許多台灣地區的紀錄文物、地理等。可是我們從字面上無法多了解「台灣寫真會」會員的拍攝內容或方向,是否已經脫離紀錄式的範圍。(依據黃建亮、楊哲一編寫〈台灣攝影紀事〉所述「1901年〝台北寫真會〞成立。鹿港〝二我寫真館〞創立,是鹿港最早的照相館,創辦人為施強」)9。

 1920─1942年台南市的攝影活動並無很特殊的事件。1943年台灣總督府官房情報課舉辦第1屆「台灣寫真家登錄」活動。被登錄者有86人,本省籍有22人,其中台南有孫有福、楊文津、林祖川三人。林壽鎰的《林壽鎰攝影回顧展》內文曾提到此事,「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總督府情報局為防諜舉辦第一屆『寫真家登錄制度』,應徵者將近300位,合格者86位,台灣人僅占22位,台北州邱創益、林龍安、李火增,台中州7位,台南州10位,高雄、花蓮各一位。此乃台灣攝影界創舉(據我所獲的資料)也是台灣人首度有展出作品的機會。作品且印成『第一屆登錄寫真年鑑一冊』」10。隔年總督府辦理第二屆活動,林壽鎰獲得編號93號徽章(因到桃園市拜訪林前輩,曾見到這徽章)。如以另類的態度銓釋此事,雖是日本人所辦理的活動,但在台灣攝影發展上,是首次有系統的蒐集整理,而且受到〝政府〞實際的承認和獎勵,獲得某些方面的肯定,也是台灣攝影首次的一種〝價值判斷〞。這種開創式活動,無論對於日本或台灣在某意涵之下,皆是有正面意義的部分。但很可惜這些得獎者,留下來的作品並不很多,除了林壽鎰之外,好像沒見過另外得到勳章攝影家的作品。1952年台南美術研究會成立,攝影部只有孫友福一位。隔年2月首屆「南美展」11孫友福展示10幾幅作品。1954年第3屆南美展就有陳喜生、林祖川、楊文津、王森林、蘇共進、吳鶴松6人展出作品。這是相當重要的攝影活動,因可能是台南地區最初的攝影展覽。

 1957年徠卡寫真俱樂部成立,因〝寫真〞是日本用語,後簡稱為徠卡俱樂部。作品展放24吋全開,以日式襖門裱褙成為巨幅黑白照片,充分展示作者拍攝技巧和相機的鏡頭的性能,也是該俱樂部的特色。1959年12月「台南市攝影協會」成立,但因客觀因素並不很積極推動會務,會員各自發展前程。1960年台南徠卡俱樂部和台南市醫師公會寫真會合併,改稱為「台南市徠卡俱樂部」。同年地8屆南美展,柯錫杰被推薦為南美會攝影部會員。這幾年台南的攝影活動比較活躍的攝影家有孫有福、王雙福、許淵富、林金柯等人。1961年許淵富作品「合唱」獲得日本三菱相紙公司第12回月光國際攝影賽〝特賞獎〞第1名,不但為台南也為台灣攝影界爭取榮耀。在1959年成立「無名攝影俱樂部」於1962年首次展覽,1963年第2次展覽,吸引很多攝影家加入俱樂部,第6屆「無名影展」時,另協辦首屆「成功影展」(台南社會教育館主辦),對於台南市的攝影活動貢獻良多。

 1966年10月台南美術研究會第14屆「南美展」在台南社教館揭幕,攝影部和日本廣島攝影群合展,舉行首屆「中日寫真作品交換展」,日本作者有松岡巖、尾道一夫、堀江真影、大谷英雄、吉井武雄等人,台南攝影家則有王雙福、王雙全、許淵富、郭為興、黃登可、林金河、李冠英、阮國慶等。從這攝影交流活動來看,台南攝影界是很有活力的群體,攝影家個人都有一定的認同共識,那就是攝影須有突破的交流事實,不能侷限於國內,自行拍攝自行欣賞。這裡可注意到的的事實,就是台灣南部攝影的發展,或多或少和北部有些差異,反而受到日本方面的影響比較多,此也是台南攝影的特色之一。1969年台南攝影協會在蘇瑩田理事長提議改組,選出新的理監事,改名為「台南市攝影學會」,並積極辦理相關攝影活動,帶動新的攝影風潮。11月發行首期「會晤通訊」,和舉辦台南市攝影學會第1屆會員「攝影沙龍」展覽。

 1970年1月,台南市攝影學會召開第二屆第三次「理監事聯席會議」,決議商借美國新聞處舉辦〝攝影學術講座〞及〝會員沙龍〞評審和作品評解場地。這決議相當有啟發性質,台灣地方攝影都較重視攝影技巧的傳承,學術性的講學就比較稀少,攝影理論偏向技術方面的探討,所以漸漸走上技巧導向為主的研究。此在我們閱讀台南攝影的史料紀事,不難發現如此事實。1973年台南攝影學會決議成立〝榮銜授與審議委員會籌備會〞,許淵富老師擔任第1屆榮銜授與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許老師提出自己的意見:

1. 目前台灣僅有中國攝影學會和台灣攝影學會設「博、碩學」榮銜授與制度。本會若要設立「榮銜授與」制度,審委本身至少應先擁有中國會或台灣省會其中一項「博學」榮銜或日本攝影年度賽的「年度賞」等獎銜始能服人。

2. 雖然委員中多為〝沙〞場健將,在國內外攝影比賽獲有多次大獎,攝影學術經歷豐富,但仍嫌審銜資格薄弱。再者,以參加國內外攝影比賽獲獎之獎狀等換算積分,根據榮銜授與審議委員設定授與與積分標準頒銜方式,亦有商榷餘地。因國內外比賽給獎等位互異,作品取捨水準不一。

 許老師的意見使台南攝影學會暫緩受銜的構想。他所提的意見相當有依據,這裡可看出,地方的攝影學會,在攝影人才並不缺乏,但和全國性或國外攝影團體相互比較之下,就顯出某方面的欠缺,無論是人、事、物的資源,都需全國性攝影團體的支持,才能得到更確實的肯定。1984年許淵富老師被列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導的「百年台灣攝影史料」50年代代表攝影家之一。很可惜這計畫後來並沒有持續進行研究。1990年台南銀粒子攝影研究會成立,45位會員都是省立台南社會教育館攝影研習班的歷年結業學員,推選劉永泰為會長。本館曾邀請劉先生演講,除現場演講外,另就是提供完整的講稿,可見他做事的嚴謹態度,當時的演講題目「超現實感的攝影藝術」,內容從攝影本質談論至影像創作、攝影和繪畫關係,最後論及超現實感的攝影表現,相當精采的一場演說。

 1994年《台南攝影》正式以雙月刊形式發行,書法家朱久瑩題贈會刊「台南攝影」的封面題字,在1994年3-4月的第100期會刊啟用。象徵著台南攝影學會悠久傳統,100期的會刊是一種歷史紀錄,無論是會員作品或通訊,都是相當難得的攝影紀事。1999年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蕭瓊瑞先生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將台南中正路3號舊市議會建築物,列為攝影創作者的作品展覽室和學術研究講座空間。邀請台南市攝影團體代表參加會議,沈明輝、林炳德、林錫田、許淵富、劉永泰等人應邀參加會議,並決議定名為「台南市攝影文化會館」。許老師將舊市議會空間規劃為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攝影藝廊、攝影教室、攝影棚、黑白暗房實習教室、圖書室等空間。2000年正式運作管理,2006年台南市議會決議收回舊市議會,做為「議政博物館」,並請市政府在6個月內找尋適當場所安置「攝影文化會館」。

 地方性的攝影團體,無論是學會或協會,基本上都會出現經費、人員及空間等問題,他們必須面對這些困難,如何調適就須由主事者的智慧,於此筆者嘗試以台南攝影發展中所遭受的問題,做一簡單說明,或許無法解決任何困難,但希望能增加一些思考空間。     

                                                             (未完待續)

 
     
   
     

版權宣告 本網站之影像與內文,其著作權皆為台北攝影學會所擁有,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請求內容授權,請與我們聯繫!photo.tpe@msa.hinet.net

台北攝影學會 電話:(02)2542-9968  傳真:(02)2542-9965 陳小姐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