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章
       

 

〝我是人,我愛自然〞系列-對稱-立足平衡,指向均衡(3)

 

 

謝明順

台北攝影 #590

〈〝我是人,我愛自然〞系列〉

對稱-立足平衡,指向均衡(3)    

撰文.攝影◎謝明順(攝影教育工作者)

 

 

 大家都知道,人和動物、昆蟲等等的外觀都是成雙成對的,統稱為「對稱」;有趣的是,除非是從事設計或藝術工作者,何謂「對稱」,不僅僅是沒有概念,根本是毫不關心。事實也是如此,人,天生就是這幅長相,「吹皺一池春水,于卿何爭?」

 可是,多數人喜歡攝影又熱愛創作,關於「對稱」這個普通名詞卻一知半解的話,我很懷疑,我們對於「創作」這個有點嚴肅的問題,是否也是如此。

 何謂「對稱」,地球大辭典的解釋是-美學名詞,就某物體或圖樣中央,假想一縱線,使左右或上下形式完全相同的。也稱「均齊」。文中提到假想縱線,縱線即豎線,用於分割左右對稱之形式,上下對稱之假想線應是橫線,辭典也有錯解,編輯者之觀察力有待加強。

 外拍時如果一味地以「發見美景、創造美感」為出發點的話,很容易落入一般人都有共識的「美麗框架」之中而不自知。當我們竭盡所能尋找美景時,幸運找到了千萬別高興太早,構圖時好好想一想,是否有一點點「似曾相識」之感,有,當機立斷立刻改變角度(包括技巧與觀念),永遠不要忘記,時時抱持「發現陌生美感」的態勢,絕對是影藝精進的不二法門。

 大自然中(包括天生自然與人為自然),存在着多變、玄妙、不可思議的對稱組合,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佳題材,這些不具備「約定俗成」的美感,往往因此變成了被忽略、被漠視的存在,的確令人感到可惜。

 在創作上「對稱」屬於具有舉足輕重的美學要素;辭典上的註解只提到左右上下對稱,事實上斜線或對角線對稱的實例也不少。依據個人的美感經驗和研究,藉由自然景觀,拍攝一張具有美感、深度和想像空間的形式對稱作品非常不容易;透過電腦後製,建構一張對稱作品相對的簡單多了。然而,簡單就是困難,沒有深層的美學素養和創意的加持,對稱作品充其量只是沒有生命的圖樣而已。

 對稱看似安定,卻容易導致呆滯呆板感。如何立足於平衡並逐漸趨向於均衡,令作品自然而然產生一股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的順暢感,絕對是值得我們努力和研究的課題。

  

  Demo A 開.闊 台北市 自來水園區.2013 

  調性:左右對稱

 兩棵椰子樹像兩個蓬頭垢面、睡眼惺忪的浪人,正以泰山壓頂的氣勢向中央傾倒,兩棵外形繊細卻張力十足的枯樹正義無反顧負起支撐的重責大任來。這種透過影像的建構/組合,表達出「感情移入」的情境或意境的手法,美學家朱光潛稱之為「托物」。

 為了誇大外圍椰子樹的傾斜度,刻意逼近枯樹中點,保持相機水平,以廣角焦段完成了這張充滿「異次元」的作品。

 椰子樹上不完形的飛白,以及左邊枯樹中點的嫩葉,正是本作品的賣點和伏筆,希望有心人可以發現。

 

  Demo B 開.心 新北市 水漾公園.2013  

  調性:左右對稱

 到此一遊或排排坐的紀念照,事實上就是最乏味、最不想多看一眼的記錄照。踏青或旅遊是件無比快樂的事,拍紀念照時為什麼不動動腦筋,拍一些可以把快樂延伸下去的畫面呢?我拍攝的紀念照,孩子們都會一看再看,念書時拿給同學看,在國外工作時與同事分享。為什麼呢?理由很簡單,不但畫面充滿歡笑、快樂,而且張張〝劇情〞不一樣。

 為了表現「母女同樂」的情境,首先找到了一對有心的人形框架,然後把次女侑珊,外孫女晴晴叫過來,在她們自由表演到忘我時即時按下了快門。母女同心,畫面溫馨,我滿足了創作慾。所以,大家一起開心。

 

  Demo C 開.航 台北市 國父紀念館.2013

  調性:上下對稱

 聯想力是創作上不可或缺的動力和內力,少了它,一樣可以把畫面拍的很美、很出色,但很難兼顧吸引人的「想像空間」。

 我們常常會看到美景有感而發地說:哇,簡直是風景如畫,為什麼摹倣實景的「人為自然」竟然比「天生自然」還要引人入勝?理由有二,其一它去蕪存菁,其二,它改造了自然,作品可以感受到人性、思想和生命力-這正是藝術創作者為何充滿成就感,無怨無悔、終生不渝地投入創作的原動力所在。

 冬殘春甦萬籟靜,一葉扁舟悠然行(註:扁,音ㄆㄧㄢ,小的樣子)。這一張幾乎全部安排的作品,是否有一點詩情畫意?會不會覺得很不自然?

 

  Demo D 開.光 台北市 忠孝東路街樹.2013

  調性:斜形對稱

  清晨六點十山分,路燈為街樹開了光。

  燈光原本是橙色的,我把白光呈現給神祇,把溫馨留給了自己。

     註:神祇ㄕㄣˊㄑㄧˊ,天神、地祇(論語、述而)

  伏筆在右上方,兩枚葉片正在喁喁私語。

 

  Demo E 開.映 台北市 台北XX餐廳.2012 

  調性:斜角對稱

  落地窗外相映趣,圓來上下有玄機

 由於弧線和同心圓的加持和律動,反映在玻璃面上、中規中矩的窗櫺和錯綜複雜的樹影,竟然產生了一種深不可測的柔美感,穿透力引發感染力,由此可見一斑。

 

  Demo F  開.封 台北市 忠孝東路街樹.2013

  調性:左右類美稱

 植物相較於動物,長出完全對稱的機率應該是零吧,不過,類對稱的現象絕對到處可以發現到。樹枝呈現出開放/         開展的樣貌,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現象,可是,如圖例所示,樹枝自然長成了封閉式口袋狀,雖然沒有登上新聞,也算是難得一見的景觀吧。

  

  Demo G 開.口 XX停車場出口

  調性:斜角對稱

 左邊白色盒子的上面對上了右邊停車場出口的口字,立體的口與平面的口,既是對稱也是對比,這種不屬於「唯美」的表現手法,由於兩種美學元素的互動與關聯,滋生了引發觀者「審美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

 任何藝術都需要形式,但是,是否可以說,任何形式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在貝爾(英國美學家)看來,藝術的形式是藝術家用來傳達其審美情感的,於是,形式與審美情感之間有某種對應關係:同理,當這些審美情感被融鑄於特定的藝術形式之中後,它們便會喚起欣賞者相應的審美情感…根據貝爾的觀點,藝術品正是因為這種有意味的形式而獲得了美學價值…(註一)

 

  Demo H 開.工 新北市 輔大藝術學院.2011   

  調性:左右/斜角對稱

 創意不用學,但必須深入生活、體悟生活。托爾斯泰說,藝術脫離了生活就開始墮落,這句箴言就像暮鼓晨鐘一般,時時打動我的心。

 2011年11月19日,看完展覽步出藝術學院大門時,我眼睛一亮,攝性大發,是的,隨身携帶的卡西歐要開工了。首先我建構一個幾乎形式對稱的畫面,緊接着相機慢慢向右位移,令一棵椰子樹劃破了對稱呆板的視框。先建構後解構,觀念果真是創意的泉源。          

(未完待續)

 

 

註一:「美學是什麼」 周憲著,P170,2002年,楊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版權宣告 本網站之影像與內文,其著作權皆為台北攝影學會所擁有,非經許可,請勿任意轉載、出版。請求內容授權,請與我們聯繫!photo.tpe@msa.hinet.net

台北攝影學會 電話:(02)2542-9968  傳真:(02)2542-9965 陳小姐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164